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来,县委县政府在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,整体来看,产业定位准确,政策措施到位,发展势头良好,带动效果明显。近两年实施的产业项目,基本模式是资产+技术,即政府整合财政资金实施产业发展所需的厂房、购买相关设备,通过招商引资,与企业合作,由企业负责生产运营,带动发展产业。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是技术问题,前期投入实施的项目将面临无效益的风险。为此建议:
一是提高乡村产业项目选择的科学化水平。决策前要加强风险论证。对于拟整乡、整村推进的大规模产业项目,应由县级层面统一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,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选择的重要依据。二完善对合作企业的筛选和监管机制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对产业合作企业的筛选标准与程序,将真正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与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挑选出来,引导这些企业充分发挥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。要加强对参与产业发展企业的监管,对相关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查。三是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体系,提升信息服务水平。由政府牵头,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专业技术公司共同参与,搭建专业化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平台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提供气候变化、农产品市场供求、农产品价格走势、农业生产技术、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的信息。四建立健全多主体、多渠道的风险分担机制。一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化解功能。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,应尽可能将本地主要乡村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。二要实行“清单化”风险防控,对于项目监测中发现的不同问题,按照情形指数,设置“低风险”“中风险”“高风险”三级预警等次,经由县级主管部门核准,对项目经营主体及相关责任人进行“亮牌”处理和限时整改。按照“一项目一方案”原则,列出风险项目问题清单、任务清单、责任清单,安排部门主要负责同志、分管同志、业务干部分别跟踪对接服务高、中、低风险项目,抓实“点对点”指导和“一对一”问效,协调排除隐患问题、落实整改措施,有效规避项目运行风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