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绩溪县政协委员方庆、程晓明反映: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焦点,也是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等大事。今年以来,国务院及政府各部委先后出台了《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》等有关规定,要求规范投标采购行为,通过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招标,选取具备资质、实力强、管理规范的企业在政府的监督下统一采购配送,以确保学生食品安全。调研中发现,当前学校(含幼儿园)食品安全隐患仍较突出:1.源头管控难,食品安全防线脆弱。校园食材采购由各校自行负责,自主分散、各自为战,难以有效管控安全风险;供应商众多,进货渠道繁杂,食材源头把控缺失,食品安全追溯困难,且运输搬运粗放,易导致高风险食材进入校园。2.规采优势少,食材采购成本偏高。因单所学校采购量有限,无法获得规模化采购优势,议价能力弱,导致同类食材采购因供应商不同、采购量多少、运送路途远近等因素而形成价格上的差异、成本不一,引发家长不满。3.膳管不专业,营养配餐难以保障。多数学校缺乏专业膳食管理能力,缺乏标准化指导,食材品类单一,菜品搭配随意性较大,更不能精准配餐,难以满足学生营养均衡需求,制约了青少年健康发展。4.供应能力弱,质量管控亟待加强。当前,尽管有的学校开展了招标采购服务,但食材配送企业小而散,没有实力,没有生产、加工基地,没有食材技术参数与配送标准,没有食材供应链监管平台,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,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。对个人采购、上门配送的更无法把关监督,极易造成资金安全隐患,导致腐败风险。
基于上述问题分析,建议加快推进校园食堂食材集采集配运营模式。
一是成立校园食材集采集配公司。由一级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控股,招引具备资质、实力强、管理规范的企业,在政府的监督下,成立混改公司,统一采购,集中配送,确立“谁采购谁配送谁负责”的食品安全问责制度,有效解决供应商鱼目混珠、进货渠道混乱、监管难、质量无法溯源等问题。
二是建设校园食材生产、加工基地。依托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,在辖区各县(市)、各乡镇培育生产、加工基地,自有基地能有效地控制食材供应的数量、质量和价格的稳定性,保证食品质量问题可追溯和价格优势。确实需要外购的校园食材,与知名厂商、著名品牌合作,如“宣上品”“绩品”等批量采购,有效保证食材的安全、价格优势和品种的调剂供应。
三是建立食品冷链配送全覆盖模式。公司必须配备专用冷藏车、冻库、恒温库、标准化贮运平台等食品运输、贮藏保质等硬件设备,实现配送全程冷链覆盖,保证食品质量。
四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。公司配备专业检测设备,实行配送食材检测及索证制度,并与市监局联网,每日配送前,把药残和生化检超标等检测结果上传市监局备案。外购产品全部索要“QS”或“SC”食品质量认证标志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、生猪定点屠宰证等认证,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。
五是建立监管监督考核机制。政府聘请专业的营养师,出台营养菜谱方案,实现学校配送食材营养均衡,增强学生体质。开放“明厨亮灶”,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食材检查、检索与考核。学校对食堂大宗食材入库及贮存管理、档案记录管理、从业人员培训等关键环节管理进行规定,建立“双人或多人联检”查验制度,集体验收,公开透明。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、校园餐专项整治,教育、市场监管等部门每学期至少在各学校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,培优汰劣,真正让校园食材集采集配成为一项政府安心,学校省心、家长放心的民生工程,打造学校“舌尖上的安全与营养”新品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