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溪县政协委员周明助反映:根据《宣城市固体废物相关信息公告》获知,目前,宣城市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9.61万吨,共有生活垃圾处理厂(场)4座(即:3座焚烧厂及绩溪县南郊填埋场),总处理能力为90.1万吨/年,主要采用焚烧和卫生填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置,无害化处理率100%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: 一是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远高于垃圾清运量。目前宣城市3座垃圾焚烧厂总处理能力1800t/d,按照365天计算,一年的垃圾焚烧能力为65.7万吨,按照目前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9.61万吨,焚烧处理能力远大于垃圾清运量。 二是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区域共享的运输距离过长。宣城市已实现了垃圾焚烧设施区域共享,泾县、旌德、绩溪、郎溪四县均由“县内填埋”转向“外运焚烧”。绩溪县正在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焚烧处置配套项目——绩溪县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,目前绩溪生活垃圾运输至宣城瀚蓝固废处理有限公司,运输距离单程约150km,且由于地处皖南山区,运输道路多山路,弯道多且急,生活垃圾的长距离运输和道路崎岖,垃圾渗滤液的滴落现象往往难以避免。同时过长的运输距离,也会极大增加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。 三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缓慢。宣城市作为安徽省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,仅45个小区和政府机关全面实施垃圾分类。且目前垃圾分类主要仍依靠物业公司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,居民自主分类效果较差,垃圾分类投资成本较大,难以在全市范围推行。 四是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亟待提升。目前,宣城市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尚未正式运行,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进度缓慢,广德、宁国、绩溪三县(市)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仍在规划建设中。根据相关信息公告,宣城市目前处理的餐厨垃圾仅1.5万吨左右。 为此,建议: 一是平衡焚烧处理能力与清运量。推动区域协同处置,主动对接周边城市建立跨区域垃圾协同处置机制,在符合环保标准的前提下,承接周边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任务,提高现有焚烧设施利用率。同时探索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合作模式,将焚烧处理能力纳入区域固体废物协同处置体系。优化焚烧厂运营调度,根据清运量动态调整焚烧厂运行班次,对部分机组实施错峰运行,降低处理成本。利用富余处理能力开展污泥、园林废弃物等协同焚烧试点,拓展处置范围。 二是优化生活垃圾运输体系。完善区域运输网络,加快推进绩溪县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,配备垃圾压缩、渗滤液密封收集设备,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滴漏现象。依托中转站建立“县域集中压缩—短途接驳”运输模式,将分散的农村生活垃圾先集中压缩再外运,降低长途运输压力。统一采购密闭式、防渗漏的专用运输车辆,安装GPS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,实时监控运输状态,确保运输安全。 三是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步伐。采用“政府补贴+市场化运作”模式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营。鼓励物业企业将分类服务纳入基础服务范畴,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单位成本,逐步向全市推广。 四是提升餐厨与厨余垃圾处理能力。加快处理设施建设,推动宣城市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尽快投产,加大推进广德、宁国、绩溪三县设施建设进度,确保尽早全部建成运行。采用PPP模式引入专业运营企业,保障设施持续稳定运转。构建餐厨垃圾收运体系,在餐饮集中区域设置专用收集点,配备密封性强的收集容器,建立“日产日清”的收运机制。深化资源化利用,在处理设施中引入厌氧发酵技术,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,与农业种植基地建立合作,形成“处理——生产——利用”闭环处理机制。